贵州高原西部,乌蒙山、大娄山如两条巨龙,载着毕节、六盘水两颗明珠,撑起贵州海拔最高的第一级“台阶”。两汉的使者、氐羌的山民、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行商……踏着数十万年前“贵州人”的足迹,共同在这里勾勒出贵州人文的悠远轮廓。
赫章韭菜坪上的庆典。
摄影/龚小勇
【资料图】
中部的第二级“台阶”,是从贵阳、安顺一带远接遵义的丘陵山川,人事物象在一处处山地省弥足珍贵的“万亩坝子”里交融、沉积,变为六百年前的“大明风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也是两晋到宋元明以来,铭刻在黔中大松山墓群诸多珍宝上,八方来客“美美与共”的诗篇。
“千人千面”的安顺屯堡地戏队伍。
摄影/秦刚
贵州,从哪里来?
我们这里所说的贵州,一是由亿万年的时光塑造而成的贵州高原,二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三个行省——贵州。
贵州高原,是中国南方最年轻的土地之一。14亿年前的“梵净运动”,令贵州山野一举浮现世间。此后,二十余次地质运动,令贵州高原几经沉浮,奠定其由高至低,起伏多变的山地阶梯格局。
北盘江大峡谷,是贵州地势阶梯落差的缩影。
摄影/胡云江
青藏高原截断大气环流,庇护着贵州,让这里成为地球同纬度上茫茫荒漠里不可多得的一块绿宝石。大规模而猛烈的地层抬升,与云贵高原上相持的南北气团“云贵准静止锋”相合,气候湿润,雨水冲刷,在这片17.6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塑造了125.8万处峰峦与984条10千米以上的大小江河。
荔波茂兰喀斯特,贵州的喀斯特“绿宝石”。
摄影/秦刚
“地球记忆博物馆”、 “古生物王国”、中国坐拥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世界三大喀斯特之一“中国南方喀斯特”最大的成片分布区……一个个闪亮的称号,都在昭显贵州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一山地省。行走在这片大地上,每一处,都是时空变幻,一眼亿年的山水峰峦。
被誉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镇远古城。
摄影/曹经建
最初的贵州省域,由湖广、四川、云南三大行省析分而出,此后的三百年里,云南乌撒府(威宁府),四川遵义府,湖广镇远、偏桥、平溪、清浪、五开、铜鼓六卫及天柱县,广西荔波县及西北部南盘江、红水河北岸地,纷纷“加盟”贵州,贵州省域面积扩大近1/3,终于在清乾隆年间基本定格。
贵州人从哪里来?
什么是贵州人?
洪荒年代的史前“贵州人”;迁徙而来的中国古代四大族群;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不断涌入贵州的汉族移民;游历贵州的天下精英,共同组成了贵州人的主体。今日贵州,则以群山里的万桥飞架联通世界,令这个主体愈发多元丰厚。
源自中国古代四大族群的贵州多彩民族。
左上:苗族;右上:彝族;
左下:侗族;右下:仡佬族。
摄影/冯大伟
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在今天的毕节、六盘水、黔西南、黔北一带的高原山区,就有“贵州人”闪亮登场。由以黔西观音洞为代表的数百处旧石器时代遗迹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本由大地、河流和峰峦共同写就的史书——晚期直立人“桐梓人”、早期智人“水城人”、晚期智人“兴义人”……贵州的古人类遗址串联起古人类进击的极简史。
中国古代四大族群在贵州的演化历程示意图。
族群迁徙路线及对应民族演化尚有学术争议,本图参照当前学界主要观点。
制图/刘耘硕
百濮族系在黔中、黔北一带栖居;苗瑶族系由潇湘水系向西而来;百越族系跨越都柳江、红水河,一路北上;氐羌族系自西向东途经云南、川西高原入黔……时至元代,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同胞亦进入贵州,如今贵州十八个世居民族的共生格局,逐渐形成。
汉族移民,也是这一格局的重要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蔡、宋两国的遗民开拓贵州山地。此后,汉代的“豪族”、唐代为守卫家国进入播州的将士、明代移民实边的大潮、乃至抗战军民与三线建设的大军……纷纷成为贵州发展的强大助力。
这其中,尤值得一提的便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大军征战西南后,近20万“调北填南”驻守贵州的明军。他们修建无数屯堡,连缀起中原、江南的文脉,亦和本土居民一起,开拓贵州的万壑千山。
自称“屯堡人”的明代汉族移民后裔。
摄影/冯大伟
有人在这片山川落地生根,也有众多过往来客,或以寄望与想象,记录贵州的神秘与缤纷,或身入贵州,成为贵州文化的源流与推动者。
李白、孟郊、刘禹锡等大唐诗人吟咏贵州的诗篇万世流传,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并作《象祠记》,发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宏愿,徐霞客则以足步丈量贵州大地,勾勒出“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一溪悬捣,万练飞空”等诸多黔地胜景。
王阳明在修文龙场悟道,开创心学。
图为当地的阳明文化园。
摄影/徐庆一
如今的贵州,更是一处世界级热门目的地。探访文化的学人、避暑游冬的“候鸟”、铸就万桥飞架的建设者……都可以在贵州或追忆古今,或惬意游赏,或大展身手。 无论何时,贵州,都是一处百家汇流、广纳八方的宝地,自然也形成了“千人千面”的文化面貌。
贵州文化,何以多彩?
贵州文化的多彩,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两大精神原色折射而成的。
一方面,贵州人长期安居于山野之间,面对时代的浮躁喧嚣,自带守和不争的出尘逸远;另一方面,多次自外向内的移民大潮,如同动力之源,令贵州人不断跨越千山,于国家兴亡之际拼搏奋起,成为文化生发的无限动力。
摄影/傅鼎
从秦汉的“五尺道”“南夷道”、到元代设立“站赤”、明代建立五大驿道、清代开发水陆交通,再到如今的万桥飞架,这个山地公园省在不同历史阶段里,因为道路的逐步开拓,藏在大山褶皱里的文化宝藏也被逐渐发现,从而灿灿生辉,成就一片人文山水和时光峰峦。
由西向东,进击石器时代
今天毕节、六盘水山地的贵州第一“台阶”,以及与其毗邻的黔西南、黔北一带,气候湿润、喀斯特洞穴众多,正适合生灵繁衍。贵州最早的文明之光,便是从这里开始。
旧石器时代的贵州史前文化,比起同时期黄河流域原始文明的繁盛,毫不逊色,由当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打击石器,可见一斑。
形态丰富的石器与骨器是贵州辉煌史前文化的缩影。
制图/ 九阳
在水城硝灰洞,人们用更方便的“锐棱砸击法”砸出许多锐利石片,实现了一次五万年前的“技术革命”;在盘县大洞内,人们建立了一座修理石器的岩面“工作台”,打破了过去这种技术只是西方同期文化所专有的观点。时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兴义猫猫洞,已经出土了大量精致打磨的石器与骨器,俨然一处上古时期的山地技术中心……
赫章可乐遗址发掘的“套头葬”,
这是独特的西南民族丧葬习俗。
供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时,贵州的这一文化舞台,正为汉代牂牁郡辖地。汉代“募豪民田南夷”,黔北“汉三贤”名载史册,汉之一字,自此深深切入黔地。
黔西南出土的抚琴俑,安宁祥和,
带有巴蜀文化元素。
摄影/陈伟红
尽管牂牁郡的郡治仍是历史谜题,但由黔西南的兴义、安龙等地汉墓群的精美文物,譬如源承巴蜀文化的青铜树与说唱俑,与岭南文化、滇文化遥相呼应的羊角铜钮钟等,已然可见贵州作为西南文化走廊的雏形。如今作为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东汉铜车马,则以其优雅风姿,见证了贵州融入中原文化的最初篇章。
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
细节精美,世所罕见。
动图/ 《冬日的贵州有多美》贵州风物之旅视频
六百多年来,贵州陆路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制图/田东玉
那么,贵州如何从群山之间的“不争之地”成为“国之藩篱”,在华夏舞台上迎来高光时刻?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公元1257年——
这一年,正处于南宋与蒙古战事的关键时期。大娄山的天险重地之间,经营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数百年的杨氏土司,与南宋朝廷合力修建起一座雄关联缀的堡垒“海龙屯”,亦有播州义士冉氏兄弟远赴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筑起钓鱼城遥相呼应,意图依托山势“以步遏骑”,令西南家乡固若金汤。
而今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更是一部活着的“黔中通史”。2192座墓葬(截至2023年1月),并非是什么达官显贵,只埋藏着一位位普通人层层叠叠的生活。但我们却能从朴实无华的生活用具,风格迥异的银饰金妆,有异域风情的宝石玻璃里,看到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跨越1400余年,生生不息的族群交融与多彩汇聚。
西南胸腹,如何变成文化熔炉?
六百余年前的贵州建省,如同一把打开山地宝库的钥匙。来自中原、江南的军民,涌入贵阳、安顺一带,以这片相对平缓的贵州高原第二级“台阶”为军屯重地,繁衍生息,走向贵州各处。自此,贵州的中心枢纽被完全激发,其整体人文风貌,已然不是一时一地,一山一河的文化闪烁,而是随着不断发展的交通物流,逐渐奔涌全省的文化浪潮。
安顺鲍家屯,是至今仍在兴旺的屯堡文化村落。
摄影/吴忠贤
“调北填南”的明军,大规模修建卫所城及城墙外的堡、屯、寨等军事堡垒,今天贵州重要城市的分布格局,正为此时奠基。他们六百年驻守远方,开拓群山的悲宏绵远,与“大明风华”的种种往事,如今都深藏在贵州特有,中国典型的地方性区域文化——屯堡文化里。
云山屯云鹫寺。
摄影/陆宇堃
更重要的是,东承湖广、中原,西接云南、广西的滇黔大道(又称滇黔楚大道)得以被全面打通。这条通路从湖南西部经由浣水一路向西,为黔中腹地源源不断输送养分,带来人文积淀。譬如被称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雄城镇远,正是在这条要道上,迎来中原各地的财粮风物,送去骑象而去的缅甸使节,成为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镇远古城重要的文化通道祝圣桥。
摄影/张晋铭
黔中腹地的青岩古镇,
是明清以来的军事、商贸、文化重镇。
摄影/徐庆一
“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川盐入黔,四大口岸兴盛,其中作为“仁岸”的茅台镇,自此时以酱酒醇厚香闻世界。以黔酒为领军,黔东北的茶青、黔东南的杉木、黔西北的漆器、黔北的丝绸……一种种黔地风物走出大山,驰名中国。
214处留存至今的各地会馆,作为活着的贵州文化,就见证了明清时期天下商人汇聚贵州的风貌。秦陇的雄浑大气、巴蜀的飘逸洒脱、荆楚的浪漫瑰丽、江浙的柔婉气韵,都在贵州交融、沉淀为一处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三门塘刘氏宗祠。摄影/王济文
在风物流变之间,贵州,同样展现了广纳世界的气度。来自大洋之畔的马铃薯与玉米们,滋养了山地民众,辣椒自东南沿海溯江而上,在贵州最早被食用,此后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掀起了一阵“滚滚红尘”。
今日的贵州文化符号之一银饰,正是贵州参与到世界物质大流动的缩影。当年黔东南密林里的参天巨木,经由林木商人之手,成为中华各地煌煌建筑的干梁与骨架。而来自南美的白银跨越太平洋,也在这一时期,藉由清水江上的杉木贸易网络,在时代浪潮里铸造为苗族同胞的盛装。
商贸兴盛,家园建设,也推动文教积累。王阳明入黔三年,先有龙场悟道,后有“黔中王门”弟子在贵州各处兴办书院,散下文教星火。影响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的心学,亦是由此发端。
王阳明写于贵州的《象祠记》是收录在《古文观止》里的经典散文。
图为其名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制图/九阳
明万历年间,常年扶持寒士锐意向学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在贵山之畔,南明河间的一块巨石上主持修建了甲秀楼,这座贵阳的重要人文地标,以“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寓,在数百年间,见证了贵州如何以当时的“钱赋所出不及江南一大县”的贫瘠,奋发赶上,涌现出“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诸多俊杰之士,以“后发优势”比肩中原。
安顺文庙,石柱镂空雕刻独步全国。
摄影/李立洪
首先,便是此时贵州人文的兴盛。
在遵义,小小一个沙滩村就诞生了郑珍和莫友芝等“西南巨儒”。黔北诗文大家,号称“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在兴义老城西南隅水井坡山麓,一所笔山书院名列中国近代教育史册。张之洞、丁宝桢、李端棻、乐嘉藻……贵州人不断走出家乡的灵山秀水,在此风云际会之时,开眼看世界,声名动中国。
清末民初,贵州涌现出一大批影响中国的人物。
制图/九阳
由实业家华之鸿创建的文通书局,开创贵州首次出国沟通技术人员与采办机器的先河,更与北京、上海等文化重地的重要出版机构,一同位列全国七大书局。抗战时期,众多学术名家来到贵州,文通书局顺势延请百余位天下学人成立编委会。竺可桢、茅以升、冯友兰……一位位声彻海内外的专家学人,或培育人才,或著书立说,在贵州掀起一阵文化新风。 其次,是贵州在近代工商业发展里的崭露头角。
人们皆知贵州人张之洞在武汉兴办了汉阳铁厂。但不为众人所知的是,在汉阳铁厂还在筹建的时候,中国人亲手生产的“天字一号“铁锭,已然在中国的第一座近代钢铁工厂镇远青溪铁厂落地,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铸就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而贵州的纺织、丝绸、酿酒工业,亦在此时纷纷兴起,来自茅台镇的佳酿、都匀的好茶,均在此时为游历西方诸国的乐嘉藻,带上了巴拿马的国际舞台,成就后世贵州茶酒文化的一抹亮色。
浙大西迁时将杭州制茶工艺带入贵州。图为遵义湄潭茶工业博物馆木制红碎茶生产线。摄影/夏小西抗战大后方“生命线”,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摄影/徐世鹏
这些历史节点的重中之重,莫过于1935年的黔北重镇遵义。远道而来的红军战士,与贵州军民一起,在这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广阔的贵州山区,留下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让贵州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最重要的建设省区之一。
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战场丙安古镇。
摄影/熊永红
文化千岛是贵州
多山的贵州,自古以来就是诸多民族的聚居地。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都在贵州留下自身的印迹,更有18个世居民族在此开拓出独特居所。山水的纵深,让贵州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活态民族文化保存最为丰富多样的地区。
在贵州,山水有灵境。
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约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19%,位居全国第一。在贵州的山川里走一走,你可以看到天在田中,人行其上,又有苗乡吊脚楼、侗寨的鼓楼与风雨桥,在云雾青山里层层叠叠,正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最好呈现。
譬如贵州的第一大少数民族苗族,尽管共唱同一首迁徙史诗,语言、仪式多有相似,衣冠锦绣,却衍生出无数可能。黔东南的苗族多高腰衣、高脚裤,清爽干练,而安顺、六枝等地的苗族多身着纹绣精美的长衣长裤,威宁、赫章等地的苗族,则又披着纹路古奥的毡毯,多了几分高原山地的神秘旷远。
银饰,贵州民族文化最璀璨的符号之一。
左上供图/贵州画报;/潘军翔
左下摄影/卢现艺;右下摄影/李贵云
在贵州,处处有佳节。
据统计,贵州的传统民族节日有1046次(处),万人以上参与的大型节庆有二百多次(处),可称是中国最生机勃勃的节日海洋。
白族火把节。摄影/张从文
正所谓“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在贵州,春有“三月三”,夏有“六月六”,等到秋冬时节,丰收庆典更是接连不断。贵州佳节,仍在不断生发出新的活力。譬如“逢节必比赛”的村BA、村超,数万观众一声呼喝,篮球、足球等世界级运动便在贵州的山野之间沸腾。
根植大地,源于生活,贵州的文化能量,早已在数千年的奔涌中不可小觑,古老的传承和时代的呼声,依然在这片土地上飞速地激荡、融合。
贵州,已然今非昔比。在125.8万座山头间,近两万座桥梁拔地而起,将“山地公园”变为“高速平原“。西南综合交通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以及成渝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的交汇之所,一个个贵州的新称号,无不昭显着这片高原热土的未来可期。
贵州文化高原,当惊世界殊!
跨越天堑的北盘江特大桥。
摄影/曹经建
何为贵?有人说,从字形上看,“贵”恰好为“中国的一个宝贝”。没错,深藏千山之中的贵州文化珍宝,是时候被打开了!
她悠远,是地球数亿年的生命长歌,是绿水青山的生态“高地”;
她浩大,是五千年间人与山水的共相唱和,是六百年的高举奋扬,知行合一;
她热烈,是万人奔跃的时代鼓点,是万桥飞架的山地传奇;
她深切,是令人流连的生命家园,是诗意栖居的心灵故乡。
西南人文之胜梵净山,
是生态宝岛,也是文化秘境。
摄影/杨舰
时光铸就峰峦,山水化作华章,这,就是贵州!
为什么说山地是贵州文化的根基和基本脉络?
古今天下的贵州人,如何自外而内熔炼出贵州的文化面貌?
贵州一山一世界的文化千岛,又有哪些精彩内涵?
为什么一驾铜车马、一根辣椒、一个傩戏面具也潜藏着贵州的文化特质?
贵州众多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又有着怎样的巨大价值?
贵州文化的底层精神又是什么?
敬请期待,2023年地道风物推出的“多彩贵州:人文山水·时光峰峦”贵州文化系列专题!
策划·编辑|火花范
文|后果
图片编辑|陶子
地图编辑|刘耘硕
制图|鱼一条九阳
首图|张霆
封图|潘军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