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坚持把非诉争议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通过设立争议“调解中心”治理“仲”源,成立“派驻庭”争议就地解决,实现争议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成绩突显。该院已连续6年被省评为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先进单位。
打造仲源治理“前沿哨”
去年11月29日,在某小区物业公司做保安的张某被公司解职后,经济补偿是拿到了,可经懂行人核算被告知公司少给了,与公司沟通无果后,张某便到该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提起仲裁,要求公司补足经济补偿。
(资料图片)
“像这样案情简单的劳动争议案,走程序裁决会费时耗力,还可能激化矛盾;如能调解是最好解决办法。”仲裁院院长周佳君说。于是该院将案件分流到调解中心,交由外聘公益律师兼调解员李俊开展调解。
李俊耐心倾听完双方诉求,又再次核查提供的用工材料,发现公司在给付标准上有认识偏差,确实未给足。当场指出问题,道理明晰后,双方气顺了,矛盾也解了。
为深入推进仲源治理,上城区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调解中心,对适宜且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案件,由仲裁受理窗口移交到调解中心进行调解。
调解靠前一步,争议止于案前!调解中心不仅推进争议化解端口前移,还减轻群众诉累!2022年,调解中心已成功调解案件891件,成功率达89%。
筑牢争议化解“桥头堡”
2022年11月,杭州某服饰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倒闭。11月15日,公司解散19名员工,还拖欠32.2万元工资。11月21日起,员工陆续到上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和被解职经济补偿金。
负责该案的兼职仲裁员陆冬冬先期调查了解到公司倒闭后,已无力支付工资。如今员工又提经济补偿,这对于倒闭的公司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案件事实查明后,陆冬冬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商谈。通过释法明理,员工得知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后,有调解意愿。于是,陆冬冬多轮交换解决办法,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公司变卖机器设备筹措资金,结清员工工资,如有提出经济补偿金诉求,根据在职工龄按400元至1000元不等降低补偿金数额给付。争议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确认。
这是该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劳动争议派驻庭成功解案的一个生动案例。
自2017年3月起,上城区对属地有条件的街道都成立了劳动争议派驻庭(兼调解分中心),这就形成分层过滤劳动争议“1+11”区街两级解纷平台,畅通便民维权“最后一公里”。2022年,派驻庭已受理解决416起劳动争议案。
构建案结事了“闭环链”
“加班费,我算就这么多,一分不能少!”仲裁申请人姜某的声音从电脑扬声器中传出,坐在电脑屏幕前公司负责人夏总有些恼火:“公司按规定都给付了,你这是敲诈!”
这是2022年12月7日,该区仲裁院的一次网络庭审现场,仲裁员程序正在审理一起加班工资未给足劳动争议案。因申请人姜某人在外地无法到庭,故采取线上开庭。
庭审中,当事双方有对抗情绪,争议焦点在于加班工资基数算法不认同。
“案子如能调解,让当事人以理性方式达成共识,在情理法的平衡中化解矛盾,这样更和谐;哪怕多投入精力也是值的。”程序这么认为,便安抚双方情绪,释法析理。最终姜某欣然同意按程序核准的数额给付加班工资。
上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将调解和裁审之间无缝对接,经调解中心调解成功的案件,当事人可申请及时出具司法确认文书;调解不成的案件,则进入绿色通道,实现快速立案。
“2022年,局仲裁院共受理劳动争议案3663件,67%的案件调解撤诉。我们将大力推进仲源治理,致力于打造新时代‘枫桥式仲裁’上城样本。”该区人社局局长朱红说。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羊荣江 通讯员马超 唐学基)
关键词: